中国病理人物口述史丨柳凤轩:做个医生,归根结底就是诚心诚意地为病人服务
发表日期:2023-11-21 09:34:06 来源:本站 被阅读[6477]次

《中国病理人物口述史》专栏

《中国病理人物口述史》系列文化作品旨在以老一代病理学家的视角,真实、客观地叙述他们的人生与中国病理发展密不可分的经历。通过对老前辈的个人成长史、亲历的病理变革、见证的学科发展等进行采集和整理,形成记录和反映中国病理人传承、创新、发展的病理文化凝聚史和病理梦筑造史。期望通过这一系列影片的播出,既可以让中国病理人更加坚定职业选择,也会吸引广大青年医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了解病理、加入病理、热爱病理,以老一辈病理学家为楷模,继往开来,博采众长,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再创病理辉煌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病理人物口述史——柳凤轩访谈录

采访时间:2023年3月10日

地点:西南医院病理科

人物小传

10.png

柳凤轩,(1934.11.16——)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著名临床病理学专家,主任医师、二级教授,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61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1963年参与创建西南医院病理科,曾任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等诸多荣誉。

访谈精粹


【对于病理的阐释】

柳:病理学在医学里,既有基础又有临床,是一个桥梁的交叉性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病变的改变。

【选择病理的缘由】

柳:我1934年生在东北黑龙江省,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毛主席号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那时作为一个中学生,我毫不犹豫地参加了抗美援朝。参战我们做的工作主要是防疫工作,准备应对美帝国主义发动的细菌战。我们当时在朝鲜待了三年,停战以后,经过考试考入第二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客观是设备条件都很优越,主观上经过抗美援朝的锻炼,看到部队的需要,部队还需要医生,(所以)应该努力。


【服从分配守初心,选择病理担使命】

柳:我1961年从二医大毕业以后,分配到重庆,那时候叫第七军医大学。60年代的重庆和上海,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但是这些我们都不想的,当时的就是根据祖国需要,组织分配到哪就到哪。那时候(就)一栋内科楼,设备也不如二医大,过去医院都没有病理科,医院的病理科是属于学校的病理基础教研室。我开始从内科工作,三年以后转入病理科,可以这样说,是西南医院组建的病理科。我记得当时病理教研室只有两个人,我们医院有两个人,再有一些工人、技术员组建的病理科,一共六七个人。那时候重庆发展受到约束,所以我记得我们很多老一辈,不断的到上海、北京进修学习,我也到上海肿瘤医院进修过一年。主观上作为一个军人,作为一个党员,从本质来说你干哪一行爱哪一行,总是组织上的分配,那自己的个人(也得)努力。


【聚焦消化病理,深耕学科建设】

柳:70年代,我们病理科人少,做科研的面也小。当时选择的方向就是做大肠癌的动物实验。大肠癌在我们医院,甚至在重庆市、在我们国内都发病率比较高。大肠癌的动物实验,就是买来的致癌药打到动物里头。我们做了几批动物实验,做的还是成功的。实验确定了用药物致癌,癌的分布、哪一部分最多、类型怎么样。动物实验做临床的参考,还是有帮助(此研究也获得了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柳:慢性胃窦炎和胃癌的关系研究,我们(病理)和临床相结合,进行了组织学的观察,了解慢性萎缩胃窦炎怎么样发生胃癌。从病理来说,并不是什么创新,但从临床、观察、取材研究结合起来,就是有创新。比如说,病理的胃炎的观察,随着胃镜的区域看到了肠化,这要靠病理切片来证实,肠化的严重程度,最严重的就有癌变区域,这样结合起来,取材的病例多,总结成文章就有一定水平了。(病理)形态的东西靠多观察,就像你看一个画报,你看的越多,你肯定印象越深。这个研究对于内科消化系的胃炎的发展还是有启示的,所以这篇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桃李培满天下,春晖耀遍四方】

柳:做个医生,归根结底就是诚心诚意地为病人服务,把病人的病治好,这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回想起来,在病理科搞了几十年,为医院病理科发展壮大起到一定的作用,自己的学生现在已经都当了院士、主任,也都独当一切了。年轻人已经都壮大了,我们这一辈应该把这个班都交下去了。


【寄语未来的青年】

柳:刚开始接触(病理),要客观、主观努力两者结合起来,现在我们客观的环境都很好,那要靠心里主观的努力和重视。作为一名医生就老老实实地为病人服务,这是根本,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地位而努力而奋斗。


专业贡献

1961年,柳凤轩教授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军医大学(现第三军医大学前身)西南医院工作。1963年,柳凤轩教授毅然服从组织安排,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组建西南医院病理科。柳凤轩教授刻苦专研诊断病理学,长期坚持在病理诊断第一线工作,经本人诊断的病例达30多万例,积累了丰富的病理诊断经验,在临床病理诊断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尤其在消化道平滑肌肿瘤的良恶性标准方面提出的新见解已为国内许多单位采纳应用。柳凤轩教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重视教学工作,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指导和培养全国全军各地病理进修医师200多名,其中多数现已成为各单位的病理诊断骨干或科室领导。在完成医疗、教学工作的同时,柳凤轩教授积极、努力开展科研工作,尤其在消化道肿瘤和软组织肿瘤诊断的研究方面已形成技术优势和特色;此外在大肠癌、胃癌的发生、发展和早期诊断也展开深入研究。柳凤轩教授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八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编 1部(重庆市继续教育自学丛书“病理学”),副主编“现代外科病理学”,参编专著 7部(中华外科病理学、现代肝脏病理学、早期胃癌、现代大肠癌诊断与治疗、医家金鉴 (病理学卷 )、超微病理学、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荣获“军队病理学事业终身成就奖”和“重庆市病理学事业终身成就奖”等多项荣誉。